学术报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气候预测应用进展

发布者:李星锐发布时间:2018-05-07浏览次数:1795

报告题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及气候预测应用进展

报 告 人:吴统文 研究员 (国家气候中心)

报告时间:2018 年 05 月 10 日 上午 10:00-11:00

报告地点:崂山校区海洋与大气学院 412

报告人简介:

    吴统文,二级研究员,十九大代表,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室主任,中国气象局“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和气候系统模式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基于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的无缝隙气候预测系统研制与评估”首席科学家。2012 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 年入选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领军人才,任 WRRP/WCRP 次季节至季节预测(S2S)模式国际比较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2005 年至今,长期担任中国气象局 BCC 气候系统模式发展负责人。组织完成了中国气象局气候系统模式 BCC_CSM 多个版本研究开发,并参与了全球耦合模式国际比较计划(CMIP5),模 式 性 能 达到 国 际 模 式先 进 水 平 。组 织 完 成 第二 代 气 候 预测 模 式 系 统(BCC-CPSv2)开发,已于 2015 年正式业务化运行,在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多项,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110 余篇(SCI 论文 50 余篇)。在 BCC 模式动力框架发展,积云对流、云量、洋面通量算法、陆面积雪覆盖度计算等参数化方案自主研发,地球系统模式发展等领域取得多项创新研究成果。

报告内容:

    国家气候中心自 1995 年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发展气候模式,2004 年研发完成了第一代海-气耦合模式 BCC_CM1.0, 建立了我国第一代短期气候预测动力气候模式业务系统(BCC_CPSv1)并于 2005 年业务化运行。从 2005 年起,国家气候中心开始研发海-陆-气-冰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 BCC_CSM。借鉴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气候模式平台,改进模式动力框架和物理过程,发展了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全球大气环流模式 BCC_AGCM2,并在 NCAR CLM3 和我国科学家研发的大气植被相互作用(AVIM)基础上发展了陆面过程模式 BCC_AVIM1,同时引入了 GFDL 海洋模式 MOM4 和海冰模式 SIS。2009 年实现了这些分量模式的完成耦合,建立了国家气候中心第一代气候系统模式 BCC_CSM1, 并参与了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基于该系统发展了中国气象局第二代短期气候预测动力模式业务系统(BCC_CPSv2),于 2015 年正式业务化,还参与了国际次季节至季节尺度(S2S)预测计划。近年来,模式水平和垂直分辨率不断得到提高,发展改进了大气模式的积云对流、云量、重力波拖曳、海气通量交换、气溶胶间接效应等参数化方案,改进陆面模式的动态物候、土壤冻融、积雪反照率、湖泊等过程,改进海洋和海冰分量模式,建立了多个版本的第二代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2);同时,发展了全球碳循环-大气化学-气溶胶模式,建立了地球系统模式(BCC_ESM1),已具备模拟和预测气候环境变化的能力。已启动参与 CMIP6 耦合模式比较计划,将简要介绍试验进展。高分辨率海-陆-气-冰耦合气候系统模式是国家气候中心近年来的研究重点。2016 年,“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基于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的无缝隙气候预测系统研制与评估”获得立项,将简要介绍项目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