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年也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百年,正值芳华;时代,昂扬向上;我辈,正青春。回望百年,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红心向党,青春乐章激荡人心。
为引领青年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顾共青团紧跟党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青春征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海洋与大气学院团委特别策划“百年·百人·百期”微团课,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以昂扬姿态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第一期推出的是:人物篇——高君宇。分享人:2020级物理海洋学博士研究生,李卓然。
高君宇(1896年—1925年),原名高尚德,字锡三,号君宇,山西静乐峰岭底村(今属太原市娄烦县)人。五四运动时为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1920年与邓中夏共同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届中央委员。1925年在北京病逝。
青年革命之健将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了,少年时代的高君宇也被革命浪潮所鼓舞。1913年,17岁的高君宇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以换取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他做皇帝、复辟封建专制为条件,承认了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1915年10月,省立一中的学生们罢课了。高君宇和全校学生走上街头,进行了游行示威。
1916年,20岁的山西青年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备班。
1918年5月,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当时正就读北大的高君宇等率领2000多名学生来到总统府门前。高君宇发表演讲:“军阀政府无权出卖中国,中国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老百姓的手中。让我们团结起来,打倒军阀政府,赶走帝国主义!”这次学生游行后不久,高君宇等人组织了北京学生爱国会。
置身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沉浸于各种新思潮中,高君宇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思想学说,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在李大钊的指引下,他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19年,高君宇参加五四运动,是组织爱国游行的骨干之一。
1920年,他参加了李大钊等发起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1月被选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首任书记。担任领导职务后,高君宇不断组织各种活动,扩大团的组织,亲自指导青年学生的工作、学习,表现了出色的组织领导才能,被誉为“青年革命之健将”。
历史使命的走卒
高君宇为了革命奔波劳碌,领导工人运动,宣传党的主张,担任中央委员。他还作为孙中山的秘书,奔走各地,为协助国共合作事业做了很多工作。1924年5月,受李大钊的派遣,他准备回家乡建立国共两党组织、开展国共合作。就在离京的那一天凌晨,他和张国焘的住处——腊库胡同16号突然被军警包围。军警逮捕了正在睡觉的张国焘。高君宇住在厨房边的一间厢房,他急中生智,在脸上抹了煤灰,提起一个菜篮子,扮成厨师出门采购的模样,摆脱了军警的搜捕。
他工作起来废寝忘食,为节省时间,高君宇在住处附近一家小饭铺立了个吃饭折子,吃一顿饭让老板记一笔,过段时间再结饭钱。一次他带弟弟去吃饭,细心的弟弟发现折子上很多天没有吃饭的记录,便询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工作忙时跑饭铺耽误时间,有沿街叫卖烧饼或烤白薯的路过我就买上两个,再喝点开水就不饿了。
红色爱情的诗人
高君宇不仅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诗人。石评梅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这两人的红色爱情犹如天空中的烟火,在短暂的生命中演绎了绚丽灿烂的光华。
1920年,在一次山西同乡的聚会上,高君宇和石评梅相识。在高君宇的影响下,石评梅加入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他俩经常书信往来,谈思想,谈抱负,谈论民族前途、革命与文学。面对动荡的社会和不可预知的国家未来,他们在苦闷和彷徨之际相互安慰与勉励。高君宇在给石评梅写这封信的时候,石评梅正处于失恋状态,常常笼罩在一种“说不出的悲哀”之中。高君宇在信中鼓励她鼓起勇气,积极投身迎接新文化、改造旧世界的斗争中去,字里行间流露出担当“改造世界的责任”的革命豪情。共同的理想与革命抱负,使两个年轻人越走越近,成为恋人。
然而,长期繁重的革命工作,高君宇一直都是抱病坚持。超负荷的劳累使他体质不断下降,曾几次出现吐血,他也不在意。1925年3月,年仅29岁的高君宇被病魔夺去了生命,高君宇逝世后被安葬于陶然亭公园,随他一起葬入墓穴的,有石评梅的一张小照片和一枚象征他们恋情的象牙戒指。
石评梅手写碑文:“‘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君宇生前自题相片的几句话,死后我替他刊在碑上。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每个周末石评梅都会风雨无阻前来祭吊,因悲伤过度,三年后她也病逝。后来石评梅被安葬在高君宇墓旁,实现了她“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心愿。
作为两人的故友,周恩来和邓颖超1949年后曾几度到陶然亭凭吊。1956年,周恩来在审批北京城市规划总图时,特别强调要保存“高石之墓”,他说:“革命与恋爱没有矛盾,留着它对教育青年人也有意义。”
海涅的这首诗正是高君宇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真实写照。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起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一个个身份为我们刻画出高君宇这位“青年革命之健将”的实干与情怀。从“如闪电之耀亮,死如慧星之迅忽”到雷锋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再到“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这样的觉悟与热忱其实一直延续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从百年前传承至今。高君宇与石评梅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的动人故事更凸显出英雄们的清澈而纯粹。作为百年后的中国青年,作为一名物理海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更要以他们为楷模,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所学专业的研究中、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增进本领,努力为海洋强国的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2020级博士团支部 李卓然
“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对高君宇同志短暂而辉煌的生命最真实的写照。他志存高远,在少年时代就展现了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积极参与革命运动,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中。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高君宇在李大钊同志的指导下逐渐成长为一名忠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践行者。他积极组织学生运动,领导工人运动,废寝忘食、抱病工作,为了革命事业奔波劳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有数不尽的像高君宇一样的志士仁人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百年风雨,先辈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当时刻感怀革命精神,以此激励自我,脚踏实地、努力奋斗,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奉献力量。
2019级海洋学硕士班团支部 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