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TEN: 中国第三产业消费驱动的PM2.5相关污染物排放及隐含的环境-经济 平等性

发布者:赵诗琳发布时间:2024-03-04浏览次数:10


近日,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线发表了海洋与大气学院最新科研成果“Unexpected PM2.5-related emissions and accompanying environmental-economic inequalities driven by ‘clean’ tertiary industry in China中国第三产业消费驱动的PM2.5相关污染物排放及隐含的环境-经济平等性)。该成果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海洋与大气学院青年教师王旌旭,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刘宇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通常被视为清洁产业,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较少,因此我国的减排政策几乎没有将其考虑在内。事实上,第三产业十分依赖上游产业的产品供应,其消费活动会驱动供应链上大量的污染排放(图1)。在省间贸易的驱动下,第三产业消费省份会将污染排放转移到生产省份。在驱动贸易转移的同时,我国第三产业消费还会带来省间经济效益的转移。我国各省第三产业消费水平和经济生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厘清各省第三产业消费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贡献,有利于我国第三产业绿色供应链的发展,促进我国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本研究通过大气科学和经济学交叉研究,量化了2017年我国各省第三产业消费驱动的PM2.5相关污染物排放,揭示了其中隐含的环境和经济流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第三产业消费驱动的各类PM2.5相关污染物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15%–26%。如果不考虑交通运输部门(第三产业中以直接排放为主的部门),第三产业消费驱动的排放占比为11%–17%,而第三产业的生产活动造成的排放贡献仅占1%左右(图2)。在第三产业消费相关的省间贸易中,有超过40%的第三产业消费驱动的PM2.5相关污染物排放和25%的增加值发生了省间转移。其中,有6个省份环境和经济均受益(将排放转移到了其他地区且获得经济利益),有7个省份则与之相反,这些省份均存在环境-经济平等性。这种平等性往往发生在相邻省份之间(图3a)。具体地,在全国870条省间贸易链路中,有326条贸易链路间存在着环境-经济平等性(即贸易一方环境和经济均收益,而另一方均受损)(图3b)。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重要,第三产业消费活动驱动的污染排放也会随之增加。该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国未来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减轻环境污染提供参考依据,建议我国政府在未来的环境和经济政策制定中考虑并重视第三产业消费活动对排放的驱动作用,以及隐含的环境经济平等性问题。



1. 第三产业消费活动对污染排放的驱动作用示意图。


2. 2017年中国三大产业(a)生产端、(b)消费端、(c)消费端(第三产业中不考虑交通运输部门)的排放贡献。其中第三产业的生产端排放分为交通运输部门和其他部门两部分。第三产业消费端排放根据不同的最终需求对象细分为农村居民消费、城市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投资四部分。环形图中的数值为中国2017年各类污染物的总排放量。

3. 中国30个省份的(a)第三产业消费相关的大气污染物当量(APE)和增加值转移(b)区域环境不平等指数(REI)。在(a)中,圆圈大小表示各省的人均GDP;图中省份根据人均第三产业消费量分为四类。在(b)中,颜色深浅表示平等性大小(越深不平等性越大)。


发表文章列表:

Jingxu Wang, Haoyu Zhang, Yu Liu, Zhongyi Li, Zhengzhong Liu. (2024). Unexpected PM2.5-related emissions and accompanying environmental-economic inequalities driven by “clean” tertiary industry in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919: 170823.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4009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