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R-O: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在Argo期间的输运变化

发布者:赵诗琳发布时间:2024-06-17浏览次数:10


近日,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在线发表了海洋与大气学院的最新科研成果“Changes in spreading of Southeast Indian Subantarctic Mode Water during Argo period”(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在Argo期间的输运变化)。该成果第一作者为海洋与大气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邱子珊,通讯作者为海洋与大气学院和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健教授。

亚南极模态水的形成和输运是南大洋上层经向翻转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海洋中热量、淡水以及二氧化碳的收支和再分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亚南极模态水的形成及其机制,已经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本研究则是揭示了Argo观测期间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输运的变化及其机制。

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形成之后,一部分随着南极绕极流向东输运,另一部分随着副热带流涡向西北输运进入南印度洋副热带海域(图1a)。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露头线的经向移动,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在不同方向上的输运比例发生了变化。南印度洋中部的露头线向极地移动,有利于更多的轻层模态水(26.626.7 σθ)在形成后,沿着南极绕极流向东输运,而输运至南印度洋副热带海域的该模态水则比例减小;澳大利亚南部的露头线向赤道移动,有利于更多的中层(26.726.8 σθ)和重层(26.826.9 σθ)模态水在形成后,沿着副热带流涡输运,进入南印度洋副热带海域的比例增大(图1b)。进一步研究表明,露头线的经向移动与南半球环状模有关。南半球环状模的变化标志着海面风场的变化,从而对海表潜热和埃克曼热量输运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露头线的经向移动。

该研究成果揭示了自Argo观测计划以来,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在不同方向上的输运比例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比例变化在各密度层中也表现各异。这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南大洋的热量再分配。

1. Argo期间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输运及其变化示意图。Lighter代表轻层模态水,Denser代表中层和重层模态水。(aArgo前期模态水输运,灰色箭头代表输运路径。(bArgo后期模态水输运,红色粗(细)箭头代表更多(少)的模态水输运至副热带,蓝色粗(细)箭头代表更多(少)的模态水沿南极绕极流输运。


发表文章列表:

Qiu, Z., Lan, J.*, Wei, Z., & Xu, T. (2024). Changes in spreading of Southeast Indian subantarctic mode water during Argo period.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9, e2024JC020980. https://doi.org/10.1029/2024JC020980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4JC020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