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暖池边界和海洋热含量在厄尔尼诺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对1982/83年极端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

发布者:赵诗琳发布时间:2025-01-06浏览次数:10


近日,Climate Dynamics在线发表了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最新科研成果"Collaborative Role of Warm Pool Edge and Ocean Heat Content in El Niño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the 1982/83 Extreme El Niño(暖池边界和海洋热含量在厄尔尼诺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对1982/83年极端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该成果的第一作者为海洋与大气学院付烁博士,通讯作者为郑小童教授和美国合作者。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对全球气候和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但其预测依然面临巨大挑战。赤道太平洋的海洋热含量(OHC)和暖池东边界位置(WPE)被认为是ENSO事件发展的两个重要前兆指标。本研究通过分析历史观测数据、CMIP6多模式数据和CESM1敏感性试验,发现结合OHCWPE对预测极端El Niño事件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北半球春夏季节。研究表明,相较于拉尼娜(La Niña)事件,WPEOHCEl Niño事件时表现出更显著的协同作用,这是因为当海表温度(SST)较高时,WPE在调节海气耦合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

进一步分析显示,极端厄尔尼诺的发生需要异常高的OHC或东移的WPE,或两者同时满足,这种现象在1982/83年极端El Niño事件中也得到了体现。然而,观测数据显示,该年早夏的OHCWPE均接近正常水平。基于卫星观测的WPE结果较为可靠,因此推测1982年早夏时期的赤道太平洋OHC可能被低估,这种低估可能与当时赤道西太平洋缺乏实地浮标测量有关。该研究为深入理解ENSO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有助于提高ENSO事件的预测能力。

1.a)暖池东边界(WPE120°E-80°W2°S-2°N平均,28.5°C等温线)与海洋热含量(OHC,上层300米,5°S-5°N120°E-80°W,橙色虚线)、WPEDJF12月至次年2月)Niño-3指数(红色实线)、OHCNiño-3指数(蓝色实线)以及基于OHCWPE预测的Niño-3指数与实际值(黑色实线)的相关系数。灰色阴影表示DJF时段,方形符号表示相关性在95%置信水平上显著。(b)基于OHC(蓝线)和WPE(红线)预测的回归系数。(cOHCWPE的散点图(12个月),颜色表示DJF Niño-3指数,标注的数字分别代表1982-1983年、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的三次极端厄尔尼诺事件。

2.aHovmöller图显示了1980-2022年赤道太平洋观测的海表温度(SST)异常及暖池东边界(WPE)的位置。(b) Hovmöller图显示了1980-2022年基于现场锚系观测的赤道太平洋海洋热含量(OHC)异常。



发表文章列表:

Fu, S., S. Hu*, and X.-T. Zheng*, 2024: Collaborative role of warm pool edge and ocean heat content in El Niño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the 1982/83 extreme El Niño. Clim Dyn 62, 7701–7716.

文章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382-024-07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