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昊澄,男,汉族,2001年12月出生,共青团员,山东省青岛市人,海洋与大气学院2020级海洋科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曾获校二等奖学金(1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s奖,MathorCup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骄子心语
大学生活已经过半,在大学的前两年,我不断尝试,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并在不断地为之奋斗。
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大一入学时,面对林林总总的选择,我挑选了很多感兴趣的事情进行尝试。我加入社团,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成为学生会文艺部大家庭的一员,参与了许多学生工作,并在大一下学期和团队一起代表学院参加了校健美操比赛。在这一年,我收获了宝贵的友谊,性格也逐渐变得更加开朗,不断学会平衡学习与生活。
在大二,我首先尝试了一些数学比赛,但是发现自己没有精力去安排好学习和竞赛,加上对未来道路选择的疑惑,我总在思考究竟该如何选择。期间刘福凯老师和姚志刚老师都很悉心地帮我指出了未来的方向,并且真切地鼓励我向学术的道路前进。在2021年的夏季学期,在上天气气候概论的时候,遇到了石剑老师,在与石老师的几次交流后,我最后决定放下竞赛,去做科研工作。尽管科研对我来说是未知的,但石老师是一位严厉又耐心的引路人,良师益友,在鞭策和鼓励中,我不断进步着。与此同时,我找到了与我志同道合的伙伴余汉学,同样怀有对于探究科学的好奇心与学术热忱,汉学跟我一块加入了石老师的课题组进行海洋热浪的研究,这也成为了我大学时光里最重要的事情。
在科研中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一个想法要实现可能会经历多次的失败,一个好的结果可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去完成。在不断的磨合中,我慢慢了解了海洋热浪的框架,也逐渐熟悉了如何跟汉学一块配合完成科研工作,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石老师沟通,提出我自己的疑惑和思考。
我一开始总是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没有清晰我们究竟想做什么工作,石老师在其中虽然不乏严厉的教导,但是最后总是很耐心地一遍遍告诉我问题的关键,并且在我走偏方向时提醒我。同时在生活上,石老师非常照顾我和汉学,亦师亦友亦亲人,经常给我们带许多好吃的东西,也是激励我们努力科研。
在大三我增加了队伍中的成员,以SRDP项目为契机,三位有想法又能干的成员加入了我们,一同研究海洋热浪和暖斑。我慢慢地找到了科研的节奏,也开始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尽管经常有一些想法不够完善,但我现在与一开始相比更多了一分思考在其中,传递的信息也更加有效。
阅读与电影——与想象有关的
学习之余,我也十分喜欢阅读书籍和看电影。在晚上睡觉前的一个小时,如果没有其他的事情,我会读一个小时的书。读书让我心态平和,抛却一天的疲惫,晚上也是平静思考的好时候,虽然我读的很慢,可能大部分的阅读都是在假期里进行的,但是宿舍里晚上的阅读,可以说,带给我的是无可替代的感受:它连贯了我的思绪,也塑造了我的性格。
在周末,我有时也会与看电影,有时独自观看,有时去隔壁宿舍和同样爱电影的好友一同观看。电影作为一种可以不断切换视角的艺术作品,允许我通过屏幕看到并与他人分享历史与文化,悲伤与喜悦……我会写一些短的影评,并且翻阅各种解读与赏析,在疫情封校的那段时间,我每天都会观看戴锦华老师的电影课程,在其中自得其乐。
阅读与电影都是与想象有关的极好的事物,与之联系的,科研也同样需要想象力,欣赏作品像是联系我生活与工作的桥梁,带我用更平静的眼光去看待我的生活。在这个难得有空沉下心来好好欣赏一部作品的时间里,我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韬光养晦。
穿梭在时间里,视野后退,我看见自己的时间似一张大网向着四周的尽头铺开,这是只属于我的生命网。我站在一个分叉点上,去触摸围绕在我周围的那些分叉,当生命的大河,不再是拖曳着我前进,而是从我身边流过时,那些汹涌的巨浪不再磅礴,却以一种悄无声息带走了一年又一年的波纹。我既为这种平静觉得幸运,又感到沉默,我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但同时开满鲜花的道路,是因为我相信自己能如履薄冰地走下去,可能我们无法理解生命之河是怎样荡漾的,但雾中风景,会在新的一年比上一年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