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

publisher:POGOC发布时间:2019-01-09浏览次数:183

 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于2008712日从上海港出发,我校由赵进平教授带队一行4人(矫玉田高工、研究生李涛和张树刚)参加考察,历时73天。

 在我国19992003年两个航次考察的基础上,本次考察的重点集中在北极次表层暖水的形成及其气候效应、北极环极边界流在加拿大海盆的循环、北极水团构成及其输送过程的变迁、北极海洋光学结构和海洋加热机制、北极海冰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和海冰快速融化机理。通过现场考察,获取CTDLADCPXCTD、海洋光学、海冰光学等科学数据,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解决面对的重要科学问题。考察期间完成标准海洋站位132站,其中,采水站位121站,非采水站位11站。完成XCTD站位20站,XBT站位83站,长期冰站考察1站,短期冰站考察6站。

 图1 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站位分布图

 图2 中国海洋大学一行4人合影(左起李涛,矫玉田,赵进平,张树刚)

 图3 在北冰洋使用海鸟911PlusCTD/24瓶采水器测量


 本次科学考察在传统的物理海洋考察方面全面超额完成了计划,获取北冰洋大范围海洋数据,在考察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大的突破。在新增的海洋和海冰光学考察中获取了大量的数据,为未来拓展的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考察中开展了不少创新性工作:如在北极开展海洋与海冰光学观测,在北极夏季开展人造光源实验,在融池上撑跳板钻冰芯,在水下机器人上搭载光学仪器观测等都是我国首次开展的考察工作,这些工作不仅大大拓展了物理海洋学的观测与研究范畴,而且获得了宝贵的创新性认识。物理海洋学不仅是船基考察的主要力量,也成为大小冰站考察的主体之一,在科学上取得更多数据。与海洋物理考察有关的14位同志参加共10项大型考察作业,成功和安全完成全部作业任务。在冰站考察作业中,努力调配人力,在多个区位同时开展作业,逐一实现了考察目标。在数据现场分析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完成全部具有公用共享价值数据的数据报告,并在下船前成书。数据报告是第三次北极考察物理组所获得的、具有公用共享价值数据的总报告,包括数据介绍、数据采集记录表的电子版、以及代表数据特点的简图。数据报告具有简单、清晰、易于查询的特点,方便未来使用这些数据的人,具有长期保存价值。数据报告将使没有参加该航次的使用者全面了解数据情况,使研究者从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大幅度提升宝贵数据的使用价值。良好的数据共享努力是使我国宝贵的极地考察资源发挥最大限度价值的重要途径。本次考察的经验是,数据共享需要强烈的合作意识,跨学科数据共享是在跨学科合作的前提下才有意义,数据共享实际上在数据采集阶段就已经开始。物理组在数据共享方面在管理上和技术上同时开展了有力的工作,为未来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奠定了基础。在安全作业规程的建设中有所突破,制定了物理安全作业规程。实行岗位分工负责制,并坚持落实执行各岗位的规程。对绞车进行认真管理,专人操作。由于实行规范化作业,保证了考察期间人员、设备和数据的三安全。

 图3 在北冰洋浮冰上进行光学试验

 (通讯员: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