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的支持下,中俄首次以合作形式联合组织实施了北极东西伯利亚海科学考察。
本航次自8月19日自俄罗斯勘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出发,搭乘俄方“Akademik M.A. Lavrentyev院士号”远洋调查船,途径白令海-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于9月18日到达北极季克西港的锚地。本次考察的重点区域是位于俄方专属经济区内的楚科奇海东部海域和东西伯利亚海,这里也是历次中国北极考察的盲区。中俄联合科考队共由31名科学家组成(其中中方队员11名,由石学法研究员担任中方首席),我实验室成员王晓宇博士全程参加了该航次的科考任务,在其中承担和参与了海洋光学、极区海雾以及物理海洋定点/走航观测任务。
海洋光学任务使用设备为PRR800/810型多光谱辐射计,观测期间累计完成海洋光学站位共40个,覆盖楚科奇海西部、东西伯利亚海陆架及陆坡区域。借助走航海雾自动观测设备,获得整个航段内(黑夜除外)的沿线海雾雾情变化信息。
由于经济专属经济区的限制,一直以来俄罗斯沿线的边缘海和陆坡区域都是历来中国北极考察的盲区,而这里作为太平洋扇区的上游源区,区域内的海洋水文和光学性质对于北极上层海洋水文环境及生态系统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本次考察,有效地弥补了以往在太平洋扇区调查的数据盲区,有利于全面而系统地认识太平洋扇区内水文环境变化过程。
图1 停泊在季克西码头的拉夫任捷耶夫院士号(杨刚摄)
图2 中俄首次北极联合考察航线
图3 海洋光学作业现场
图4我实验成员王晓宇博士(右一)和海大校友(右2:何琰,左1:胡利民)在俄罗斯航次中合影(林荣澄摄)
考察二三事:
上图(拍摄者不详):船只驶过白令海峡沿俄罗斯沿岸继续北区,沿途可以看到海面被一团团白色汽雾笼罩,这些是正在觅食的鲸鱼喷出的。大群鲸鱼汇集在一起活动便形成了上图中如沸腾般的热闹景象。这个季节随着海冰退缩太阳光照增强,浮游生物的爆发式增长为鲸类和鸟类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食物,图片海洋中央几处黄绿色的斑点便是大片的磷虾群在活动。
上图(施晓锋摄)季克西港位于勒拿河口以东,是俄罗斯留守在西伯利亚极北之地的重要港口和城镇,这里可以切身感受到北极苔原的广袤和孤寂。傍晚时分,海风将大片的雾气从远处的海面垂向苔原腹地,如同白色的洪水肆虐在这四季苦寒之地。这里毗邻海洋,时刻受到来自北冰洋的天气的影响,未来随着北极航道的逐渐开通,相信沉寂已久稍显衰败的北极港口小镇一定会迎来繁华热闹的那一天。
上图(杨刚摄)9月,北冰洋的边缘海已经开始陆续告别极昼,这也给我们一次难得的亲眼目睹极光的机会。如果不是专业的摄像机进行曝光和调色,肉眼能够辨别出来的大抵不会强过上图用手机镜头拍出的景象。漆黑的海洋,橙红的霞光,还有满天飞舞的绿色极光,简单的三彩氤氲出最静谧祥和的北极之秋。中国人对北斗七星有着浓浓的敬慕情怀和神圣感,作为东方古老民族的神圣祥物,这一刻意味着回家的旅途会是一路顺风?
(通讯员:王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