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极巴罗海雾观测

publisher:POGOC发布时间:2019-01-09浏览次数:390

 继2014年巴罗海雾考察后,通过分析数据及观测现场的一系列问题,对海雾垂直结构的观测方案进行了反思及改进,决定自主研发一款小型的可由气象气球携带进行探孔观测的海雾光学剖面仪,并于20174月带到北极现场(巴罗)进行海雾观测,同步还采用无人机伴飞的形式对海雾内部结构和形态变化进行追踪观测。

 本次开始于429日,结束于528日,历时30天。实验室先后派出5

 考察人员前往进行观测,其中气象组两人(黄菲,衣立),物理海洋组3人(陈显尧,纪旭鹏,陈昌硕)。观测内容为海雾垂向光学结构及物理性质,借助的仪器主要有小型4旋翼无人机,光学辐射计,海雾光学剖面仪和雾滴谱仪。先后累计释放抛弃式海雾光学剖面仪8个,雾天无人机起飞3架次,以及连续30天的光学和海雾雾滴谱数据。

1 无人机观测现场

2 海雾光学剖面仪观测现场

3 地面仪器布放现场

 本次考察进一步丰富了匮乏的北极海雾观测数据,在对旧有观测方案进行反思的同时,设计新的方案,研发新的设备,并进行验证,为将来的海雾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为了研究北极海雾的特殊性,于20164-5月期间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八关山气象台观测场地内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海雾剖面观测,用以和北极收集的海雾数据做比对,观测方式为使用升降机搭载设备观测,其优点在于在上升下降过程中仪器的姿态可以保持稳定。


5 鱼山海雾观测现场



考察期间二三事:

上图抢修因坠机而部分损坏的无人机。58日,由于高空气温过低导致无人机电子电路出现故障,发动机骤停而从高空失去动力坠落,考察队员紧急抢修因撞击地面而部分硬件受损的无人机,更换备用配件并重新进行程控调试。

(通讯员:刘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