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

publisher:POGOC发布时间:2019-09-17浏览次数:498

2018年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

2018720日至926日,中国海洋大学的李涛和邢磊两位老师参加了为期69天的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本次考察从上海出发,途径日本海、厄霍斯克海、白令海进入北冰洋。在北冰洋高纬度海区、加拿大海盆、楚科奇海,门捷列夫海脊、波弗特海和白令海开展了88个站位全深度物理海洋学观测,包括温盐深(CTD)、流速观测(LADCP)和声速观测(SVP),全航次的走航海洋表层水文观测。另外,依托长短期冰站,中国海洋大学布放了两套海冰气无人冰站A型样机观测系统,对海冰表面气象要素、海冰内部温度梯度和冰下上层海洋温度、盐度、深度、溶解氧和叶绿素进行长期连续观测,观测数据实时传回国内用于科学研究。该系统是我国在北冰洋布放的首枚水文-生化集成长期观测设备,重点获取冬季极夜期间上层海洋的水文生化要素信息,用于揭示北冰洋冻结期间海冰与上层海洋的相互作用问题。为了从热力学角度深入理解夏季融池在海冰融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李涛等人在7个短期冰站开展了16个融池的光学观测,包括入射辐射、反射辐射和透射辐射观测。其中,对融池内部的透射辐射观测是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的首次实践,是海冰光学衰减系数观测的方法创新,有助于揭示不同海冰状态条件下太阳辐射对海冰融化的贡献。随着北冰洋海冰的快速减少,开阔水域的增加,北极海雾的发生频率显著增多,海雾的出现对海冰接收到的太阳入射辐射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对船只的航行带来潜在风险。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中国海洋大学共布放了41枚海雾能见度辐射剖面仪,首次获得了太阳短波辐射在北极海雾中的垂向分布特征,为了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数据上的支持。(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