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

发布者:苏洁发布时间:2022-06-07浏览次数:179

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于2018112日从上海出发。海洋与大气学院史久新教授、海洋生命学院孙建华科研助理于1229日在新西兰上船,执行第二航段海洋综合调查任务;在2019119雪龙船意外触碰冰山后,提前结束海上工作,于126日抵达南极长城站。原计划的雪龙船第三航段任务取消。法学院讲师曹亚伟博士于2019117日到达南极长城站进行南极旅游管理调研,29日与史久新、孙建华同机离开长城站。海洋生命学院朱玉贵副教授和水产学院侯路路助理实验师于117日,海洋生命学院初建松教授于29日开始在长城站开展南极企鹅种群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调查,215日离开长城站。

雪龙船第二航段海洋综合调查任务主要包括阿蒙森海综合调查、南大洋走航观测以及临时在罗斯海新增的海洋站位观测。史久新和孙建华分别执行其中的物理海洋观测和海洋生态调查任务。物理海洋观测采用走航观测、断面调查、定点长期观测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海水温度、盐度、海流等多种要素,主要目的是认识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史久新任物理海洋组组长,完成的任务主要包括:在阿蒙森海计划作业海域共完成15个站位的CTD/LADCP观测,成功回收潜标AM-01。标体完整,仪器数据记录正常。利用雪龙船向新站运输人员和物资的间隙,在罗斯海开展了海洋综合调查,完成了5个站位的CTD/LADCP观测。在新西兰至南大洋走航断面上进行投放XBT 52枚,XCTD26枚。在罗斯海进行AUV测试期间,提供了小型CT。孙建华利用雪龙CTD采集的水样,开展了南大洋浮游病毒采样工作。在阿蒙森海作业过程中,完成了14个站位2000米内各水层的浮游病毒丰度的样品采集工作;4个站位表层和底层病毒多样性样品采集工作;3个站位的病毒生产力样品采集工作。在罗斯海作业过程中,完成了临时增加的3个站位的浮游病毒丰度的样品采集工作;以及2个站位表层病毒多样性样品采集工作。总计获得浮游病毒各类样品1123份。

雪龙船作业现场

曹亚伟围绕南极长城站区及附近区域的南极旅游活动、活动影响及相关管理问题开展了实地调研。具体调研活动包括:1)采用访谈形式调研长城站管理人员,了解我国长城站区旅游管理状况;2)现场实地考察智利站区和俄罗斯站区对旅游活动管理状况;3)对登陆长城站游客采用问卷形式了解旅游管理相关问题,收回问卷200余份;4)采用访谈形式调研登陆长城站旅游公司管理人员;5)在南极大学主讲南极旅游管理问题,梳理IAATO年度报告中关于南极旅游的总体状况、发展趋势、旅游项目等;6)作为站区游客引导志愿者参与接待访问游客,并对旅游公司管理人员进行访谈;7)实际踏勘长城站区周围西海岸等自然生态环境,发现疑似旅游相关污染物,并进行拍照。

沉积物采样平台现场采样

南极企鹅种群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调查任务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对南极阿德雷岛企鹅种群数量变动影响与预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南极鸟类种群影响。初建松、朱玉贵和侯路路执行的取样任务包括:1)沉积物柱芯取样。采用现场组装的采样平台,在阿德雷岛月牙湖和长城站燕鸥湖,采集到14份沉积物柱芯。在月牙湖采集1份沉积物,并现场分层102份。2)环境介质样品的采集。在阿德雷岛及周边区域采集植被和土样各3份,燕鸥湖、西湖高坡、俄罗斯站附近区域采集植被和土样各1份。在阿德雷岛及周边海域采集水样3份。阿德雷湖和燕鸥湖周边采集基岩分别为6份和2份。3)生物体样品的采集。主要目的是评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该区域企鹅种群数量的影响。在阿德雷岛企鹅聚居区搜寻企鹅骨骼、企鹅羽毛及企鹅蛋壳残片等企鹅残体和新鲜企鹅粪各6份。采用捞网法采集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南极磷虾各3份,采用垂钓法获得鱼类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