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在线发表了海洋与大气学院最新科研成果“A risk-based approach to cumulative effects assessment for large marine ecosystems to support transboundary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Yellow Sea”(实施基于风险的累积影响评价以支持大海洋生态系跨界海洋空间规划——基于黄海的案例研究)。该成果第一作者为海洋与大气学院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马琛,通讯作者为学院余静副教授。
跨界海洋空间规划,即至少两个共享领海或专属经济区边界的国家、区域或地方行政单元,以海洋空间规划为手段共同管理海域的过程。累积影响评价能够帮助规划者和决策者了解规划海域内人类活动影响的足迹及其累积风险,是服务海洋空间规划的基础技术手段之一。大海洋生态系跨界海洋空间规划要求在生态系统尺度实施累积影响评价。当前西太平洋地区海洋空间规划正蓬勃发展,然而关于累积影响评价的研究屈指可数,尤其缺失大海洋生态系尺度的累积影响评价。本研究以位于西太平洋北部边缘的黄海大海洋生态系为例,利用基于风险的累积影响评价框架,从风险识别和风险空间分析两个维度构建了黄海大海洋生态系多重压力“成因-效应”关系网络(图1),厘清了多种人类活动对黄海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路径,通过对累积影响风险足迹分布的空间分析,揭示了人类活动的累积影响分布特征。
风险识别结果表明:底栖生境丧失、有毒有害物质输入和氮磷输入是造成黄海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海洋航运、海水养殖和海岸带工业与城市发展造成了黄海沿岸约50%的滩涂消失,并伴随各种陆源和海洋污染物的排放。底栖生物、鱼类、藻类、鸟类、海洋哺乳动物和滩涂是受累积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组分,并进一步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此外,气候变化对黄海的影响虽然已受到学界关注,但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未来仍需更多关于气候变化与其他人为压力的相互作用及由此产生的级联效应的研究。
图1. 黄海大海洋生态系多重压力“成因-效应”关系网络
在风险空间分布的分析中,通过考虑不同压力对累积影响的贡献度设计了两种情景(图2),结果表明:相对较高的风险主要分布在黄海近岸地区,尤以山东省、辽宁省和江苏省北部近岸地区,及韩国新万金海湾等地区风险最高。此外,在黄海跨界地区也可观察到一定程度的累积影响风险。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于遍布黄海的海洋捕捞和海上航运活动及陆源和海洋污染物在该区域沉积物中的累积。两种方案的风险分布结果十分相似,但仍在地区尺度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影响对某一生态重要性区域(如产卵场)做出继续开发或是划为海洋保护区的决策。基于累积影响评价结果,本文建议将符合黄海区域特征的风险标准(如脆弱性)、现有管理措施实施效果的评估、黄海沿岸国家数据和信息共享、重要生物关键栖息地等基础生态数据等,纳入未来黄海跨界海洋空间规划的合作。本研究可为西太平洋及其他地区大海洋生态系进行累积影响评价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图2. 累积影响风险分布。左:方案一(压力权重相同方案);右:方案二(基于压力节点强度的权重方案)。
发表文章列表:
Ma C., Stelzenmüller V., Rehren J., Yu J., Zhang Z.-W, Zheng H., Lin L., Yang H., Jin Y. 2023. A risk-based approach to cumulative effects assessment for large marine ecosystems to support transboundary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Yellow Se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42, 118165.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3.118165.